引言:品牌建设的系统思维
在当今商业环境中,许多人对品牌建设存在误解,认为做品牌就是设计一个漂亮的logo,写一句朗朗上口的广告语。然而,真正的品牌建设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,需要从产品定位到理想愿景的全方位思考。本文将通过九个关键环节,带你完整地走过从零到一打造品牌的思考过程。
这九个关键点如同中医的九味药材,需要按照特定的顺序和比例来配制,绝不可颠倒次序。每一个环节都承接着前一个环节的思考成果,同时为下一个环节奠定基础。
第一关键点:产品力的三重价值体系
功能价值:解决具体问题的工具属性
产品存在的第一重价值是其作为工具的功能价值。这个层面回答的是最基础的问题:你的产品解决了用户的哪个具体问题?感冒药治疗感冒,雨伞用来挡雨,枕头帮助睡眠,这些都是产品最直观的功能价值体现。
在思考功能价值时,你需要问自己:我的产品在用户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工具角色?它替代了用户原有的什么解决方案?它在效率、效果或体验上有什么显著提升?
认知价值:塑造用户心智的差异化定位
产品的第二重价值是认知价值,即产品特点在用户心智中形成的独特认知。宝马代表操控性能,沃尔沃象征安全可靠,奔驰体现豪华舒适。这些认知价值超越了产品的基础功能,在用户心中建立了清晰的品牌联想。
认知价值的建立需要长期的一致性传播和用户体验的持续强化。你需要思考:在同类产品中,你希望用户如何看待你的产品?你要在用户心智中占据哪个独特的位置?这种认知是否与你的产品特点和企业能力相匹配?
场景价值:不同消费情境下的价值创造
产品的第三重价值是场景价值,同样的产品在不同的消费场景中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价值。以荔枝为例,在水果摊作为日常消费品销售,在果园中作为采摘体验的载体,在礼盒中作为送礼的媒介,三种不同的场景赋予了荔枝完全不同的价值内涵和价格空间。
场景价值的挖掘要求你深入理解用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。你需要考虑:你的产品主要存在于用户的哪些消费场景中?不同场景下用户的需求和心理状态有何差异?如何通过场景的重新定义来创造更高的价值?
第二关键点:商业模式的战略选择
三种基础商业思维模式
商业模式的选择决定了你如何创造、传递和获取价值。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来理解:一条大江阻隔南北,南边的喇嘛想去北边,北边的哑巴想到南边。面对这个需求,有三种不同的解决思路。
造桥者体现的是渠道思维,通过建设基础设施连接供需双方,然后在关键节点收取过路费。这种模式的核心是控制关键通道,获得持续的收费能力。
造船者代表的是产品思维,通过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来满足用户需求,用户为每次使用付费。这种模式的关键是产品的差异化和用户体验的优化。
填水者采用的是平台思维,通过改变游戏规则来创造全新的价值空间,让更多参与者在新的生态中获得价值。这种模式的核心是生态的构建和网络效应的发挥。
商业模式的系统思考
在选择商业模式时,你需要考虑自身的资源禀赋、市场特征和竞争环境。不同的商业模式需要不同的核心能力和资源投入。渠道模式需要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,产品模式需要持续的创新能力,平台模式需要生态构建和网络协调能力。
第三关键点:卖点提炼的欲望满足逻辑
从痛点思维到欲望满足
许多企业在提炼卖点时陷入了痛点思维的误区,认为用户购买产品是为了解决某种痛苦。然而,更准确的理解是,消费者购买的是能够满足他们欲望的商品,而不是冷冰冰的产品功能。
人类的购买行为更多源于欲望的驱动而非痛点的解决。当苹果推出iPod时,技术参数是内存大、体积小,但乔布斯的表达是"把一千首歌装进口袋"。这种表达方式直接触及了用户对音乐自由的欲望。
卖点表达的转换艺术
优秀的卖点表达不是告诉用户你有什么,而是告诉用户他们能得到什么。当你说手机屏幕的PPI达到326时,用户可能无法理解这个数字的意义。但当你说"放大再放大,细节仍然清晰"时,用户立刻能感受到这种技术带来的体验提升。
同样,说火车拥有300公里的时速是技术参数,说"早饭在西安吃肉夹馍,晚饭在成都吃火锅"就是生活体验的描述。后者更能激发用户的想象和欲望。
第四关键点:品牌的本质理解
商业私有化与品牌符号
品牌的本质是商业私有化的过程,品牌符号是这种私有化的标志和结果。羊和羊在生物学上没有本质区别,但你老家养的羊和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羊就有了完全不同的价值认知。水本来属于地球,但装在农夫山泉的瓶子里就成了农夫山泉,装在娃哈哈的瓶子里就成了娃哈哈。
这种私有化通过符号系统来实现,符号可以是名字、图形、口号、颜色等各种形式。这些符号承载着品牌的全部内涵,成为用户识别和选择的依据。
品牌的议价能力构成
品牌的核心目的是获得议价能力和持续溢价的可能。一个符号能够拥有多高的议价能力,取决于这个符号所代表的一切内容的综合价值。产品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,还包括服务、体验、文化、情感联系等多个维度。
当你把品牌符号能够代表的所有元素都罗列出来时,这个整体就构成了品牌的全貌。品牌不是某个单一要素,而是所有要素的有机组合和协同效应。